很多企業或公司,負責人校長兼撞鐘,帳務上也不特別分析負責人提供勞務、資金、自有房屋之機會成本,因此負責人可能僅將每年之獲利申報為營利(股利)所得。在兩稅合一實施後,因企業所繳納之營所稅可完全扣抵,除了租賃以外,以營利所得取代其他類別之所得,最終負擔之實質稅率,並無太大不同(不考慮非居住者股東)。甚至因此申報純益率上升,大大降低徵納雙方之歧見而減少查帳風險。
自民國104年起,兩稅合一稅額減半扣抵,獨資企業主也需繳納營所稅(小規模企業主除外),企業主可能又走到民國八十七年以前的老路,改以薪資所得取代營利所得。底下就針對新制後以「薪資所得」、「租賃所得」及「營利所得」申報,其最終稅費(包含營所稅、綜所稅及二代健保)負擔作一簡單分析。
編按:利息部份財政部有所得稅法43條反自有資本稀釋侍候,本文不予介紹。
試算範例假設如下:
- 該企業非小規模營業人,企業主與股東無非居住者身份。
 - 該企業有成立投保單位並有其他受雇者,負責人投保金額43,900元,故需繳納投保單位負擔之二代健保;若僅雇主1人加保或未成立投保單位者,其稅費負擔將降低。
 - 營利(股利)所得採超過43,900*12=526,800元,扣取補充保費;若為獨資合夥企業主盈餘,其稅費負擔將降低。
 - 租金採每月支付一次,每次5,000元以上扣取二代健保;分次給付時,其稅費負擔將降低。
 
簡單結論:
- 調整前淨利120,000元以下,綜所稅稅率0%者,不用傷腦筋,以營利所得申報即可。
 - 調整前淨利300,000元以下,都需繳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時,以營利所得實質稅費最高、租賃所得次之、薪資所得最低。
 - 
調整前淨利超過300,000以上,以營利所得實質稅費最高、薪資所得次之、租賃所得最低,然租金需符合當地租金行情為宜。
 
| 扣除負責人相關所得前淨利 1,000,000 元時 | 
 營利所得  | 
 薪資所得  | 
 租賃所得  | 
| 調整前淨利 (A) | 
 1,000,000  | 
 1,000,000  | 
 1,000,000  | 
| 負責人薪資/房租 (B) | 
 0  | 
 (980,392)  | 
 (1,000,000)  | 
| 投保單位負擔二代健保 (C) | 
 0  | 
 (19,608)  | 
 0  | 
| 稅前淨利 (D) | 
 1,000,000  | 
 0  | 
 0  | 
| 營所稅 E=D*17% | 
 (85,000)  | 
 0  | 
 0  | 
| 營利/薪資/租賃所得 (F) | 
 915,000  | 
 980,392  | 
 1,000,000  | 
| 薪資扣除額/租賃成本 (G) | 
 0  | 
 (128,000)  | 
 (430,000)  | 
| 所得人負擔二代健保 (H) | 
 (7,764)  | 
 (5,560)  | 
 (20,000)  | 
| 所得淨額 I=F-G-H | 
 907,236  | 
 846,832  | 
 550,000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0% 時 | 
 0  | 
 0  | 
 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92,764  | 
 25,168  | 
 20,0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9.28%  | 
 2.52%  | 
 2.00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5% 時 | 
 45,362  | 
 42,342  | 
 27,5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138,126  | 
 67,509  | 
 47,5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13.81%  | 
 6.75%  | 
 4.75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12% 時 | 
 108,868  | 
 101,620  | 
 66,0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201,632  | 
 126,788  | 
 86,0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20.16%  | 
 12.68%  | 
 8.60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20% 時 | 
 181,447  | 
 169,366  | 
 110,0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274,211  | 
 194,534  | 
 130,0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27.42%  | 
 19.45%  | 
 13.00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30% 時 | 
 272,171  | 
 254,050  | 
 165,0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364,935  | 
 279,217  | 
 185,0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36.49%  | 
 27.92%  | 
 18.50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40% 時 | 
 362,894  | 
 338,733  | 
 220,0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455,658  | 
 363,901  | 
 240,0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45.57%  | 
 36.39%  | 
 24.00%  | 
| 個人綜合所得稅(S)-稅率 45% 時 | 
 408,256  | 
 381,075  | 
 247,500  | 
| 實際稅費 T=C+E+H+S | 
 501,020  | 
 406,242  | 
 267,500  | 
| 稅費比例 K=T/A | 
 50.10%  | 
 40.62%  | 
 26.75%  | 
僅雇主1人加保或未成立投保單位者,毋須繳納投保單位之補充保險費
標題: 有關無第一類第一目至第三目被保險人(受僱者)之投保單位(亦即僅雇主1人加保或未成立投保單位者),如何計算繳納投保單位之補充保險費? 回覆內容: 一、依全民健康保險法(以下稱健保法)規定,有一定雇主之受僱者應由其服務機關、學校、 事業、機構、雇主或所屬團體成立投保單位,辦理其受僱員工及眷屬參加健保投保手續, 並依規定負擔及扣收繳健保費。投保單位如未依規定為其受僱員工及眷屬辦理投保手續者,除追繳保險費外,並按應繳納之保險費,處以2倍至4倍罰。 
(參考健保法§8、§11、 15、§27、§30、§84)
二、另依健保法第34條規定,第一類第一目至第三目被保險人之投保單位(即依上述規定之投保單位)每月支付之薪資所得總額逾其受僱者當月投保金額總額時,應將其差額及前條比率(目前為2%)計算應負擔之補充保險費。因此,如無第一類第一目至第三目被保險人之投保單位(亦即僅雇主1人加保或未成立投保單位者),因非健保法第34條所規範之投保單位,毋須繳納投保單位之補充保險費。
健保法34條
第一類第一目至第三目被保險人之投保單位,每月支付之薪資所得總額逾其受雇者當月投保金額總額時,應按其差額及前條比率計算應負擔之補充保險費,併同其依第二十七條規定應負擔之保險費,按月繳納。